计网综合题汇总
P10
1:模拟题、统考题中均需留意描述对象,做题前的反复阅读回顾是必要的
3:逐个分组确认与整个文件确认之间的优缺点和特性
分组确认,失败只需要重传分组;整个文件确认,失败则需要重传整个文件
按什么确认,就按什么重传
分组确认存在大量确认帧,整个文件确认仅存在一个确认帧
P39
1:绘画出流水线时间图计算,针对个人必须非常留意流水段是否写完整,易漏
基本流程:发送-传播-处理时延-发送-传播,以此判断是否缺漏
流水线注意事项:不同段的流水线不能重叠(虽然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)
2:虚电路采取直通式,不可用流水线公式计算传输速率
虚电路传输过程中任何一个报文均携带首部,仅是首部携带内容是虚电路号而已
虚电路第一个分组首部会携带目的地址与源地址,数据报方式每个首部均会携带地址
P73
此类题型,务必注意单向传播时延、端到端时延、双向传播时延之间的描述关系
2:本题拓展知识点:信道利用率的定义是有效数据发送时间占比,排除确认帧这一类
3、4:经典错误类型,初始端的发送时延没有计算在内
信道利用率=发送时间/(RTT+第一个的发送时间)
5:极为经典的传输案例,后续一切传输都可以以此为基准展开,注意传播段开端
7:本题极为经典
捎带确认
捎带确认的含义为,不单独发送短确认帧,而是伴随数据帧一并发送确认帧
对做题的影响就是确认帧的发送时间和数据帧是一样的
题设信息
双方均采用滑动窗口机制,即双方可互相交互,而非单方发送信息、单方接收信息模型
TCP,类似确认类型;双方均采用累积确认
两方均采用后退N帧,则两方的接收窗口均为一,发送窗口均为七
滑动窗口机制
真正意义上的滑动窗口,窗口序号: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
初始发送窗口仅仅囊括: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,随着确认帧的来临逐渐向前推进
反复循环帧序号的使用: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…
选择重传滑动窗口机制
发送窗口大于等于接收窗口,但接收窗口限制当前能接收的帧
因而若接收窗口小于发送窗口,多余的帧就会溢出,不会被接收方接收,反而是浪费
因而发送窗口往往和接收窗口大小一致
详解
小题二:
甲方同样采用后退协议,只能按序接收,而序号二的帧迟迟没到,因而必须预期
窗口上,目前已经确认:0、1、2,目前已经发送未确认:3、4,还可以发送窗口为五
即剩下几个位置:5、6、7、0、1,因而发送的序号帧最后一个,1
小题三:
甲方目前已经发送:0、1、2、3、4,目前需要重发:2、3、4,序号确认
预期,目前按序预期即可,没有失序问题,预期序号:3
本题的核心在于双端均采用后退滑动窗口协议,而教材往往只考虑一端发送接收情况
小题四:
信道利用率,发送窗口大小为七,因而一个双向延迟中发送七个帧,需要注意
此外便是捎带确认带来的确认帧发送延迟
P94
此类题型依旧需要留意传播时延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,尤其是给出线路长度和速度后
此类情况极其容易忘记或者混淆,刻意留意
最短帧长的计算公式:最短帧长=双向传播时延·链路速度(发送速度)
经典传播案例的简化版:
P161
此类题型,重点关注细节处理
15:题设将整个网段分到两个子网内,因而每个子网掩码应当是二十五位,而非二十四
补充知识点:若访问点是特定主机、服务器,其路由配置子网掩码必然全一
若是两个路由器相连的网段,子网掩码必然是空余两位的,仅有此是空余两位默认
补充知识点:若需要将数据转发到互联网,一般采用默认路由,全零子网全零掩码
聚合:取最长前缀问题
16:DHCP,逻辑上网络层广播,实际上物理层广播
任何网络层的广播,最终都会转化为链路层的广播
发现:源地址:0.0.0.0,目的地址:255.255.255.255,IP层、链路层均为广播地址
提供:源地址:DHCP/IP,目的地址:255.255.255.255,提供预分配地址
请求:源地址:0.0.0.0,目的地址:255.255.255.255,确认预分配地址
确认:源地址:DHCP/IP,目的地址:255.255.255.255,分配地址
ARP,其广播地址同样作为多次命题点,采用物理广播地址,FF-FF-FF-FF-FF-FF
当目标地址不属于自身时,一般情况下就会忽略或者丢弃,不论是IP还是MAC
17:题设明确分整个网段给两个部门,因而相应的网络地址应当设置为能完全访问的
技术部子网,路由器端口占据一个网络号
18:NAT,需要转换表,方能向外转发与向内接收,两者缺一不可
外网访问内部私有地址主机,必须在NAT路由器中设置对应的访问转换表项
内网访问外部的网络,同样需要在NAT路由器中设置对应的访问转换表项,缺一不可
若未设置,外网无法进入访问内网主机或者服务器
NAT转换内容见对应章节即可
19:DHCP,再次成为考点,多年多次考察,802.11帧地址转换,同样是考察重点
DHCP,在网络层广播,ARP,在物理层广播,自学习,仅接口广播转发,不改目的地址
第二小题的基本计算方式:计算出最短帧长对应的双向时延,直接减出单向时延
DHCP,于本网段内实现网络层广播、链路层广播
同广播域内均会收到该广播信息,实现网络层和物理层双广播,这一点是做题的核心
路由器不会转发该广播信息,因为路由器会隔绝广播域
封装信息帧
交换机自学习过程中,以太网封装的就是需要发往目标主机数据帧,只改发送地址
地址解析协议中,ARP报文封装在以太网帧中,有效信息在返回响应报文后才被封装入
DHCP请求中,DHCP请求同样被封装在以太网帧中,因为以太网帧是底层帧
默认网关与互联网
当访问互联网时,设置默认网关:0.0.0.0/0,全零IP,全零掩码,转发接口到互联网
分片与数据长度:
关于分片:分片IP报文段的数据长度必然是八的倍数,这一点需要格外留意
1500B:最长1480B、800B:最长776B,上述提及的均为IP数据报内的数据字段长度
最短数据长:0B,因为IP数据报首部长度范围:20B-60B,以太网最短为46B数据段长
最短数据段长情况下的最长段长:26B
片偏移量的含义:该段的初始号,而非末尾号,以八为倍数
交换机自学习与地址解析协议,易混淆考点:
有线连接:802.3(以太网);无线连接:802.11(WiFi,无线局域网)
802.3帧基本格式(以太网帧基本格式):
|目标地址| 源地址| 类型字段| 数据| 填充| CRC|
交换机、路由器等均为有线连接,接入点与移动终端间为无线连接,考虑:802.11
路由器转播帧时同时会修改目的地址与源地址,交换机两者均不会修改(MAC地址)
交换机自学习:(拓扑为:主机-交换机-主机)
注:主机间交互会以对方物理地址为交互目的,而非以交换机端口作为目的端口交换
地址解析协议:(拓扑为:主机X、Y、Z-交换机-路由器-交换机-主机A、B、C)
混合类考法:
假设初始情况下,交换机均未构建交换表,路由器、主机ARP缓存均为空
A->X1->B:
A->X1:
X1->B:
A->X1->R1->X2->C:
A->X1:
X1->R1:
注:交换机只拆两层包,但主机端可以封装整个协议栈,因而存在网络地址
R1->X2:
X2->C:
P159
分片问题
链路层如果接收到大于最大帧长的数据,直接丢弃
若链路层从协议栈上部接收到小于最短帧的数据,会进行填充处理
若链路层从链路上接收到小于最短帧长的数据,会直接丢弃,这里指代冲突避免协议
因而分片仅仅是网络层的事情,网络层保证除最后一个分片其余数据均是八倍数
在减去基本首部后,再进行分片数据的运算,才是最为合理的方式,分片均为八倍数
其余便是注意片偏移的含义为该数据报的起始帧序号
编号问题
统考中的编号都是包含这一位在内的,例如编号从500开始,那么501,就已经编号两个
8:默认网关的基本写法:0.0.0.0/0,必须保证作为后路投向互联网接口
13:核心在于,本段内并无前导码内容,是否有前导码可以直接依靠数值来判断
本题就没有设置前导码,若设置前导码,那么前面将会有:AA-AA-AA-AA-AB,需要留意
14:投向互联网的内容,设置默认网关为路由器的端口地址,IP
以本题列举整体流程:
Switch->R1:交换机自学习,向所有非输入端口发送数据帧,H2、H3、R1,均收到
R1->H6:地址解析,网段内广播ARP询问帧,H4、H5、H6、R2,均能收到信息
H6->R1:单播响应,集线器Hub,广播该ARP响应帧,H4、H5、R1,均能收到
R1->H6:发送封装的数据帧,因为局域网内采用集线器,因而,H4、H5、H6,均能收到
下面考虑,发送该消息段后,H6向H1发送消息
H6->R1:中间经过集线器,因而,H4、H5、R1,均会收到封装的数据帧
R1->Switch:路由器的ARP缓存是被动式的,因而只要参与过ARP,即会有ARP缓存
R1->Switch:此时路由器会查询ARP缓存,能够查询到,因而直接根据缓存发到Switch
Switch-H1:此时交换机会查询其交换表,先前交换机已经学习到表项,直接转发
在第二次传输过程中,路由器和交换机均不会涉及广播,发送的帧均是数据帧
路由器的地址解析是被动式的,不论其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,均可获知链路信息
交换机的地址映射是被动式的,只有外界发送进来时才会主动存到交换表内
P196
5:OSPF是路由选择协议,路由选择协议的功能就是构造出最佳的路由表
即使是聚合中,也会构造最佳路径
OSPF采用的是代价最优化,因而在聚合的情况下也会考虑综合代价最优的情况
如果考虑代价最优,那么同样是跳到R4的局域网,经过R2就佳于经过R3
因而考虑与R2聚合,而不考虑与R3聚合,这一点需要清楚,路由协议会构造最优路径
TTL、最大跳数限制区分
OSPF没有最大跳数限制,RIP具有最大跳数限制15,超过15即为不可达
TTL是指发出帧的生存时间,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就减少一,而非根据权值减少
最大跳数限制是用于路由选择协议对路由路径的选择
TTL,是对网络中帧能够存活时间的限制,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,概念亦不同
不论RIP还是OSPF,均对帧有TTL=64的限制,目的是防止帧在网络中无限循环的出现
因特网增设默认网关:0.0.0.0/0
P213
3:同网段内的交互选交换机沟通,非同网段内的交互采用交换机,基本的选择标准
关于数据报的发送,若交换机初始为空,则会向所有端口转发
不论最终结果是否是目的地址的主机均会收到这个数据报,更何况本身是广播报文
网络层的广播报文,在应用层实际传输时采用的是物理层的广播地址
P228
重新拼合分片的唯一标识符必须一致,否则无法拼合,若是重发的报文段,标识不同
因而即使得到对应的分片数据,也无法拼合
P248
3:TCP,报文段的序号是初始端的序号
5:端到端时延的含义是单向传播时延,而不是双向传播时延
8:答案解析中明确说明拥塞时的窗口改变是立即的,而不会间隔一个延迟时间
9:发送窗口容量的限制被序列号限制,而窗口字段的长度最长是三十二位
13:题目表述上不够准确,实际上已经在建立对应的连接
发送窗口、按序发送、按报文确认
按什么确认,就按什么重传
参考十五题,需要区分发送窗口与接收方相应的确认单位
发送窗口是发送方在一个RTT中发送的数据报文段数量,接收方对每个报文返回确认
即,在一个发送窗口中,接收方对每个发过来的报文段都会进行确认
每次确认都会携带自身的接收窗口
发送窗口、拥塞窗口每接收到一个对段的确认都会改变,形式上表现为指数增长
TCP连接的释放,细节考点
首先便是各个阶段的名称,需要单独记忆和背诵
此外便是,彻底关闭与连接释放存在一定的区别,连接释放第二次握手即释放一半
但彻底关闭,服务器必须经过1.5RTT,客户机必须经过1.5RTT+2MSL
反之亦然,两者间都可以主动提出关闭该连接,若是服务器提出,仅需将书本内容反向
P276
发送窗口的调整是在当前窗口全部收到确认后根据拥塞、接收窗口给定
而每个窗口中的发送段,均会被返回确认,因为:按段确认,而非按窗口确认
P292
3:当IP数据报经过路由器时,需要修改生存时间、首部检验和、NAT修改源地址
注:NAT下,还修改的是源端口地址